武侠文学与武术:促进还是误导池 晶
三十岁左右的公民,尤其是男性公民大都有这样的经历:上课时偷偷看武打书,正看得津津有味时,书却被一只大手牢牢抓住,随后便会传来一个严厉的声音:站起来!这时你无论在书中学得怎样的“武功”也奈何不得了,只好用一记“微笑大法”将老师暂时“击退”。这一幕在我脑海中记得十分深刻。虽然我是一个女孩子,却积极响应毛主席的号召“不爱红妆,爱武装”,沉迷于“武学的世界”里不能自拔,上中学时常和老师玩这种“捉迷藏”游戏。那时感觉武侠小说有一种魔力深深地吸引着自己,思维在这样虚幻的世界里遨游感觉快乐无比。
武侠小说影响了几代人,而且这种影响被扩大到了国外。
一位朋友曾给我讲过这样一件事:他的一位外国朋友到中国来“进修”中文,刚到中国就要求朋友帮他了却一桩心愿——寻找一位老师学习中国武术。朋友一听很高兴,于是就为他在当地找了一位非常有名望的老师。老师问他想学什么功夫,这位外国友人的回答却令在场的人哭笑不得——他要学会飞檐走壁,并且说书中描写的中国功夫都是这样的……
中国功夫真是这样的吗?恐怕只有作家笔下的人物才能实现。但是这种功夫却比真正的国粹叫得响,有名气,派头大,甚至迷惑了许多人。这种迷惑我看还是好事,最起码吸引了一批不知真相的人来喜、欢武术,来关注武术,无形中到为武术做了免费宣传,扩大了武术的影响。而且这样也成就了一些人的“事业”,不但解决了温饱,还成了“万元户”,为国家减轻了负担,可谓益处大大的! 、
但是武术却因此变得玄而又玄,让人有些摸不到边际,这就有点欺骗的味道了。
这么说好像有将责任推给武侠小说作者的嫌疑,不要误会,决无此意,我只是就事论事而已,如果创作武侠小说的难逃干系,好像我也难辞其咎。而且现在网络游戏演绎的武术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相对而言武侠文学的创作有些“失色”,这些游戏的作者岂不是责任更大?
武侠文学是促进了武术发展还是误导了武术爱好者,谁也无法准确定论,而且这个课题很大;不是几百字可以论述清楚的,在此只想抛砖引玉。武术发展真的需要大投入?
近日,南京的一家晚报刊登了一条有关武术改革的报导,现将该报导摘录如下:
本报讯 记者昨天从2004年市武术工作会暨武术协会年会上获息:今年我市武术工作的一大重点就是开发竞赛及相关市场,组织开展各种形式的比赛,逐步过渡到联赛制,最终形成半职业化或职业化。
以下又采访了几个人物,报道了南京的武术历史,却没有报道如何实现武术职业化或半职业化,不知是具体措施尚未出台还是保密。首先肯定的是,这是一件有利于武术发展的好事,然而“好事多磨”,这样的发展目标决不是一蹴而就的,“散打王争霸赛”就是一个非常现实的例子。已举办四年的“争霸赛”虽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国家、各院校大力支持,但仍然面对有限的爱好者、有限的观众,影响力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原因并不是组织者组织力度不够,或是宣传推广不利,而应是走过几千年历程的武术已难以承受现代文明的冲击。冷兵器终会被热兵器“融化”,传统功夫也会被现代艺术撞得摇摇晃晃。社会环境不同,会产生不同的文化背景,会使一些文化流行,同时也会阻碍一些文化的发展,甚至是消灭一种文化。毋庸置疑,武术是国粹,是历经千年检验而积淀下来的文化精华,可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这种文化与现代文明的差距。历史博物馆中陈列的都是一个时代的先进文化,可是它们经过时间的尘封便成为了历史。我们在惊叹先辈的智慧时,也会嗅到散发在时空中的腐朽,因为那段先进或是前卫文化,带给我们的已是借鉴和感慨。 ’ 武术也是一样,精华只能随时间而浓缩,最终成为历史书中的一部分,这是每一个武术爱好者不愿见到的结果,而这却是历史的必然,谁也无法阻止。
南京市武术协会的愿望是好的,可是我想知道,将武术赛制逐步过渡到职业联赛或是半职业联赛后,武术就会大发展,就会实现“武术复兴”了吗?我想不过是运动员收入增加一些罢了,还会怎样?而为此的投入会是多少?
泼了一盆冷水,目的只是希望武术爱好者、武术工作者能更清醒地看待武术,看待武术的发展。
李大侠:好家伙,当头一盆冷水,弄得我心“哇凉哇凉”的,可是这盆冷水却让我思考了很多,但我并非赞同这种观点,正如某电视台一档节目常说的一句话“只代表部分市民意见,不代表媒体观点”。
在此还想对这位女读者说一句话:习武健身、实战,还应体现武术中蕴含的民族气节、民族精神,这种民族精神是不能陈列,在历史博物馆中的,它应该世代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