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8月6日,正值仲夏时节,武当武术发祥地武当山,一改往日骄阳似火、酷暑袭人的高温天气,伴随着习习清风,带着些许凉意,迎来了“首届全国‘武当杯’武术文化研讨会暨第二届全国高校武术论文报告会”的召开。
来自全国14个省市15所高校的武术专家、教授和民间武术传人50余人,不畏千里路途劳顿,冒着风尘,顶着酷暑,带着他们对中华武术的最新研究成果,汇聚武当山,共谋中华武术发展大计。 这是一次历史性的会议,是一次可以载入武术发展史册的会议,这次会议首开武术研讨新形式先河,首次组织高校的武术专家与民间的武术传人共聚一堂,相互启发,相互策动,共同进步。 正如到会指导的中共丹江口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明安书同志在开幕词中所说,中华武术历史悠久,独具民族风格,是人类宝贵的优秀文化遗产。这次研讨会的主旨就是加强民间传统武术专家与官方及学院派体育、武术专家教授的交流与合作,深入探讨中华传统武术的科学内涵,研究商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武当武术乃至中华传统武术的挖整、开发、发展、弘扬大计,致力于提高中华武术的文化品位,提升中华武术的学术地位,推进中华武术走向世界的进程。 长期以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和文化背景的特点,使得中华武术处于门派封闭状态,存在着民间活动与官方运行脱节的现象,存在着理论与实践分离的状况。 总体上讲,高校的武术专家和民间武术传人,他们长期在各自岗位上、领域内,对推动传统武术的发展都进行着有益研究探索,可谓术业有专攻,学术有建树,功法有秘传,在武术界都有着一定影响力。而从客观上看,民间传人与学院派专家对武术的研究又是各不相同,各有所长,各有所限,学院派专家理论功底扎实,文化素质高,学术信息广泛,但对具体的传统武术功法,却少有亲身体验。民间传人则是长期对本门派的功法勤钻苦练,体会颇深,但缺乏广阔的视野和扎实的文化理论基础。两者很难达到对武术研究的形式、内容和切入点的高度统一。这种状况从某种程度上讲,有碍于中华武术的发展。 如何科学、合理、有机地实现武术功法演练与武术理论研究的交流融合,正是此次武术研讨形式的一次新尝试,这次由武当山武当拳法研究会、武当杂志社、武当文化研究中心、山东师范大学体育系联合主办的研讨会,从开始筹备的那一刻起,就因其武术实践与理论相结合的鲜明特点而备受武术界瞩目,得到了海内外众多武术爱好者及专家学者们的积极响应和热情拥护,他们纷纷为举办这次难得的盛会表示衷心的祝贺,并向筹委会寄来了自己的最新研究论文,来自台湾、香港、新加坡、北美等海外的一些武术社团也寄来了他们新近发展的情况报告,国家武术运动管理中心的有关领导也对本次大会表示了极大的关注,他们在百忙之中,对大会的筹备工作作了具体的指导,对大会的召开给予了高度评价。 没有彩旗,撤去标语,抛却了一切繁缛浮华的虚饰后,各位专家、传人,在一派求实、真挚的气氛里围绕中华武术发展,各抒己见,展开了深入地研讨。 论文报告会由山东师范大学教授李成银同志主持,各位专家、传人逐一在主席台宣读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大会会场气氛热烈,秩序井然,参会人员精神饱满,注意力集中,报告人详参深讲,听讲者心领神会。台上台下情景交融,奇文共赏,疑义分析,蔚成交流融通之风。 大会共收到论文160多篇,内容丰富厚实,涉及武术功法、武术文化、武术功理探讨、武术产业、武术的发展方向等诸多领域,各位参会专家、传人分别就“武术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武术散手运动竞赛规则”、“武术的技击功能展现”、“武术的养生价值”、“武术的形体美”、“武术市场的开发”、“传统武术的派系源流考证与体认”等方面进行了周密详尽的论述。 来自河北师范大学的王凤阳教授,他在题为《〈武术散手竞赛规则〉建议谈》的报告中,提出关于规则制定要突出武术的技击技巧,体现武术文化特色的观点,有关参赛选手做到“我不伤害对方而战胜对方,我没战胜对方而不被对方伤害”等思路,使人耳目一新,大有茅塞顿开之感。他认为,武术散手比赛应该区别于拳击比赛,应该注重武术的技击技巧,传统武术的技击宗旨是制服对方,而非伤害对方,制人死地。散手比赛中,两位选手去掉护具后,灵活运用传统武术的各种技击技巧,在“两不相伤”的前提下,追求一方制服另一方。此种设想为武术散手运动的合法性、安全性,以突出技巧性而提高武术比赛的观赏效果方面做出了有益探索。 安徽大学的吴兆祥教授关于“武术之美”也让我们从美学层面重新认识了武术。他讲到,武术美的直接体现是武术的形体美,讲究身形对称和谐,在招式的演练中,应当正确把握武术的形式美,注重形态美,通过手、眼、身法、步法等的适当表现,来透视出肢体语言的美学价值。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薛少朵副教授,这位武术圈里少有的女性武术研究者,在她的书面发言中,针对竞技武术的发展状况,客观地指出了中国武术进入“奥运”的条件与依据,为中国武术与国际接轨提供了富有见地的意见。而河北张祖意合太极拳第十三代传人张兴洲则通过“张祖意合太极拳”的源流发展及功理介绍,道出了太极拳发展史中的一段鲜为人知的传承过程,很好地解释了太极拳发展中的遗留问题,为太极拳的研究工作补充了厚实的内容。年轻的李派太极拳传人刘力,不仅对本门派的功理拳法有着系统的传承,并且对武术文化这一大课题也有着较深的感悟,他在参会论文《武术、武功、武文化》中,以武术为线谈文化,从文化的范畴中去参悟传统武术,使人们对武术研究的视野得以放大,让武术在传统文化宝库中熠熠生辉。 会议期间,组委会组织了精采的武术表演。 在由两块猩红的大地毯拼成,约百平方米的场地上,各位传人相继登台,纷纷亮出自己的“武林绝活”,以扎实的功架,卓而不凡的身手,与诸位武术同道交流切磋,学院派一些专家不甘寂寞,换上练功服装,与民间拳师同台献艺。一些则用先进摄像设备“冷眼观察”,刻录下这难得的场景,待日后细细体悟。 来自北京的张凯,上海的苏笑尘、王继振,山东的杜子宇,江苏的王志渊、钱惕明,浙江的王宝仁,河北的王志恩等先生俱已是七十开外的老人,但静观他们的演练,其身形步法、举手投足,仍是那样活络有力,豪气彰显,若不是那两鬓的缕缕银丝,谁能看出他们年过古稀。 一曲悠扬委婉的笛声传来,那是王宝仁先生的门生梁方秋先生在用古朴的民乐为众拳师们喝彩,伴奏。只见王宝仁演练的神功太极拳,不温不火,运力自然,一招一式无不显示出一位老武术家的深厚功力;场地边缘,王继振先生手握五尺三寸重八斤的青钢大刀,上下翻飞,宛若一团白练,刀随人走,人起刀落,人在刀中舞,刀在耳旁啸,为“宝刀不老”这一佳词做出了最好的诠释;张凯先生,自然不是浪得虚名,一趟“三皇炮捶”砸来,神奇微妙,其势发劲如炮,出手似捶,功毕面不改色气不喘,众人无不击掌叫好;场地中央,实龄已过84岁的苏笑尘老先生与来自四川的青年拳师杨宗龙走起了内圈八卦,苏老含胸拔背沉肩坠肘头虚顶,式式精准到位,小杨神情专注,走圈扣圆丝丝不乱,苏老身着白绸练功服,杨宗龙一袭玄色夜行衣,二人打圈游走,一白一黑,暗合太极图之阴阳二极,令人拍手叫绝。杜子宇先生的“李派太极拳”、王志恩的“王氏太极拳”,钱惕明的“游身八卦太极拳”、王志渊的“武当丹派太极拳”,也是规中有矩,他们出神入化的手法,变幻莫测的身姿,平和自然的安详神态道出了太极的真谛。 来自天津市武协的郭树璞、吴少华先生,分别演示了武当拂尘与武当绝命剑,但见拂尘随着郭居士的身姿,或劈、或撩、或扫、或掸、或格、或拨、或点、或舞,酣畅凌厉,气贯长虹;吴先生演练的武当绝命剑剑势奇巧,步法灵活,其斩、砍、劈、闪、剁、露、拦、扑、束、云,式式精狠,招招逼人,与拂尘默契配合,相得益彰。 燕赵侠士张兴洲先生破除门规,首次向武林同道展示了久隐于武林、原汁原味的太极拳――张祖意合太极拳,此举成为本次大会的又一亮点。他身灵步活,运势流畅,拳式刚柔相济,不偏不倚,静如连绵流水,动若电袭长空,以静而动,以松入柔,运肌成刚,以意催形。一些懂行的太极专家和传人仔细观看、品味,赞叹称奇,待他行功完毕,都主动走上前去,与他探讨、求证该拳路种种要点。 场地后侧,青年武术专家刘世选,这位解放军学院的教官,左手捏握一实心红砖,下扎马步,气沉丹田,运力至右掌,向红砖斩去,只听“嗨”的一声,刘教官手中的红砖只剩一半,有好事者俯身拾起验看,正是当地烧制的城砖。 来自高校的武术研究生林志刚、赵金娜、郑薇娜,三位代表着中华武术的未来和希望所在,他们抓住这难得的机会,决计弄斧到班门,向大会展示了自己拿手的拳术,他们动作规范,舒展大方,招招式式无不显露出正统科班特征,引来不少赞许的目光。 在众多演练者中间,一位黄发蓝眼洋小伙分外引人注目,他叫卡尔罗斯,来自大洋彼岸的美国,几月前他专程来中国追随张兴洲先生学习太极拳,看到这般场景,也忍不住在场外比划起来。当问及他的想法时,他表示,中国功夫门派众多,精奥无比,有机会来参加这样一个学术性很强的武术研讨会,使他大开眼界,对中国功夫又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今后,他一定会下大力气,利用在中国有限的日子里勤学苦练,把中国功夫带回美国,向全世界推广。 这次研讨会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武当朝祖。8月7日,大会组织与会者全天考察武当山,拜谒三丰祖庭,大家一路游览了太子坡、紫霄宫、南岩、榔梅祠等道教宫观,在磨针井,与会者听完真武大帝受紫?元君用铁杵磨针点化,回心刻苦修炼的典故后,纷纷拿起那深井旁的铁杵,作磨针状留影。他们分明认识到:习武之路多艰苦,意志坚定是成功。登上了海拔1612米的武当山金顶后,站在武当山的最高峰,看着脚下的皑皑白云,“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古诗不禁脱口而出,借着这份感怀,回首自己徒步登山的艰辛之旅,奋进的激情溢满咫尺天际,大家端详着真武丰姿,听着祖师的修炼历程。“唯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登高人为峰,天外更有天!”感慨之情溢于言表。 8月9日,大会论文评审小组对参会论文评选结束后,研讨会徐徐落下帷幕。但各位专家传人却沉浸在成功的喜悦之中。王继振动情地说:“我搞了大半辈子武术,参与了无数次关于武术的研讨会,感觉这次会议水平最高,这次会次的与会人员学历高,论文有水准,也使我最受教育”。 来自海南的李师融研究员与来自河南的张杰先生,两位长期从事太极拳源流研究的专家,对研讨会挖掘整理出诸如张祖意合太极拳等湮没于民间的功法予以高度评价。认为研讨会最大的成功之处就是发现了一批研究太极拳史的“活化石”。 李成银教授更为这次历史性的盛会感慨。他认为,通过各位专家传人的发言,再次让我们领略了中华武术的博大精深和武术发展的勃勃生机。这次研讨会参会论文质量高、议题广,几乎涵盖了中华武术在传统文化中的所有表现领域,对充分展现中华武术的文化内涵,以及推动武术发展等方面都将起到巨大的作用。 研讨会结束了,但是关于中华武术推广、发展的研究探讨工作却永远不会停息,我们对中华武术传承发展的每一次探索,每一次尝试,都将会结出丰硕的成果。大家有一个共同的心愿,期待下一次的重逢,让致力于武术发展的朋友们进一步加强交流,相互启发,相互合作,共同提高,为中华武术的发展注入新思维,加入新活力。为实现把中华武术从封闭推向开放,从江湖推向文化殿堂,从口传心授跨入学术领域这一目标,有更新更大的突破。我们相信,武术这一中华传统文化瑰宝一定会在传承中提高,在创新中发展,在学术中升华,永远发扬光大。